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讲坛》康震讲李清照:(九)夕阳岁月

国学雨滴 2021-03-0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15xo6nfh&auto=0&width=500px&height=375px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

 

  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这首词很能代表晚年时候李清照的心境。

 

 “风住尘香花已尽”

 

  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日晚倦梳头”

 

  这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都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为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

 

  “欲语泪先流”

 

  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来讲又是多么地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种情绪完全地展现出来,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李清照还是很坚强的,她没打算就这么一天一天的,一时一刻的,都坐在梳妆台的前面,度日如年。有机会还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好。

 

  “闻说双溪春尚好”

 

  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

 

  “也拟泛轻舟”

 

  你注意啊,李白的诗曾经说得很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以为说那个船很轻,是一叶小舟,错了,“轻舟”说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叶轻舟,一叶快舟一样,度过了万重山一样的心境,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轻”字说的是心情。“也拟泛轻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你要争渡,你得驾什么舟啊?得驾轻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轻舟呢?只有轻松的心情的人才能驾轻舟,她想改换自己的心境。可是马上她就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唉,我这样的一副心境,我这样年年岁岁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我们常说,要拿得起,要放得下,可是现在的李清照,把过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来了,但是却再也放不下。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就好在借着轻舟载不动她的忧愁,写出了此时此刻一个晚年李清照的所有的心情。 

  画外音: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回忆当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年轻时候的美好岁月。可是现在只有她孤身一人独守空房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充分地表达了李清照在孤独生活中浓重的哀愁。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赵明诚。怀着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烧她和赵明诚的爱情生活。那么,要想重新点燃他们的爱情火焰,李清照能做些什么呢?

  

康震:

 

  这个时候,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燃烧她和赵明诚之间的爱情呢?她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她和赵明诚过往的岁月,她还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证明她和赵明诚的爱情一直在延续着,这个行动是什么呢?就是她继续着赵明诚和她所进行过的文物的收藏事业。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已经六十七岁的李清照前后两次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个重要的人物是谁呢?就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大家称米芾为大米,称他的儿子米友仁为小米。那么李清照找小米是什么事呢?就想请小米给她手中所拥有的大米的两幅字帖题跋,在上面写文字。

 

  在这儿稍微给大家讲讲古代的时候书画鉴定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们知道你要鉴定一幅书画的真伪有很多种的方式,题跋是其中的一种。比如说吧,小米在大米、也就是他父亲的字帖上如果题字,说这幅画、这幅字写得如何如何,这幅字乃是家父生前所书,乃是真迹,等等、等等这样一类语言,也可以有一些描述性的文字,那么这个题跋文字,对于鉴定这幅字帖的真伪就有重要的价值。

 

  所以我们说,她去拜访小米,这个目的是很明确的。这时候的小米呀,其实已经成了老米了,为什么呢?七十五岁了,还不是老米吗,这老米看到了他父亲的这两幅字帖,非常激动,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他是米芾的公子,他手中还没有很多他父亲的字吗?他也犯不着这么激动啊。他激动到什么程度啊?激动得热泪都流了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米芾这个人写字有个习惯,乘兴而为,就是来了兴致的时候啊,可以写一些字,可以写很多字,可以画画。要没了兴致,一张也不写,一张也不画,所以米芾其实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就包括小米在内,他手上拥有他父亲的字和或者画,也不是很多,所以这两幅字帖,他看到之后觉得分外地亲切,在这两幅字帖上,小米郑重地写道:

 

  “先子真迹也”——《米元章<寿时宰词帖>跋》 

 

  我爸爸写的,真的,没错,后边呢又开玩笑的口吻写了两句话,说什么呢?

 

  “今之数句,可比黄金千两耳,呵呵。”——《米元章<寿时宰词帖>跋》

 

  就是这么写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父亲留下来的字本来就不多,今天这一下两幅字帖,这么多字,怎么也得有上千两黄金的价钱。这个话可真不是开玩笑,大米米芾的字,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很高的价值,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字: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宣和书谱》              

 

  一寸见方的纸,几个字就能卖出很高的价钱,人争着去买,收藏起来,象珍宝一样。米芾的字和画在现在,价钱已经上了千万了。

 

  所以小米不但证明了这字帖是真的,而且还给它估了个价。所以我们说她去找小米呀,你看,题写这个题跋,这哪儿光仅仅是题写题跋,她当然是有一种文物收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这一个题跋也浸透着两代人,四个人的情感在其中,一个已经六十七了,一个已经七十五岁了,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多年了,你能说这个题跋仅仅是一个文物鉴定的行为吗?不可能。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啊,她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追忆赵明诚,来怀念赵明诚,也在继续着赵明诚的事业。 

 画外音:

 

 晚年的李清照通过写作诗词来怀念赵明诚,追忆他们的情感往事,然而,一个人怎能在追忆中度过一生呢?李清照又是一个极度关注朝廷,关注国事的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但是身为女性,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那么,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李清照该如何关注风雨飘摇中的朝廷政局呢?

 

 康震:

 

 我们再三强调,李清照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金石书的人。在她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一个特点,对国家的大事、对朝廷的大事特别地关注,朝廷上下的那些政治上的事件,在她的创作里边都能反映出来。那你想想看,此时晚年的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正是宋、金对峙时期,国家的命运还在旦夕之间,作为李清照,对这个时期的时代的风云也是尤其关注。

 

  宋高宗绍兴三年五月,朝廷派了两个很重要的使者去做一件大事。这两个人是谁啊,一个是吏部侍郎韩肖胄,一个是工部尚书胡松年。这个吏部侍郎韩肖胄相当于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胡松年工部尚书,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建设部的部长。派他俩个去干嘛呢,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去探望那两个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人抓去的两个皇帝,隔上那么一段时间,就得去看看他们,慰问慰问,表示宋高宗他们儿子和他们兄弟没把他们忘了,实际上是带有探金国虚实的目的。话说回来了,你去出使,回不回得来,那还两说呢。话说得好点,给你好吃好喝款待着,话说得不好听了,可能你就回不来了。所以出使金国这个使命啊,不是个什么好差使,不是个什么肥差,是个什么呢,是个危险的使命,但是这个事必须得有人去做。李清照当时对这个事情非常地关注。当然她一介女子,女流之辈嘛,她又不可能真的跑去给这两个使者送行,她没这资格。没有资格送行不意味着没有资格关注,李清照当时写了两首诗,用诗歌的形式为他们送行,同时在诗里边也谈了自己对他们出使金国的看法。

  

画外音:

 

 李清照在《上枢密韩肖胄诗》曾这样高度称赞韩肖胄: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意思就是说,韩肖胄将个人与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出使金国,堪为朝廷的榜样。她在诗中,还称赞胡松年出使金国,好比荆轲刺秦一样壮怀激烈。“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国难当头之际,使者们肩负朝廷使命,出使金国,国人们都为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生死的精神而感慨泣下,这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康震:

 

 有人可能会问说,你要这么讲的话,我觉得也没什么独特的,是吧,这两个人要出使金国,当时很多大臣都给他们送行,写很多鼓励的诗、赞美的诗,写很多鼓劲儿的诗,这都很正常,李清照写这个诗也没什么不一样的。这大家就理解错了,李清照这两首诗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上呢?她对韩肖胄和胡松年非常了解,而且从李清照的诗里边,我们能看出来,她对这两个人的家庭生活,对这两个人个人的品性,非常地了解。我们举简单的例子吧,韩肖胄临出使金国前,去向宋高宗辞行,他临出发之前,跟宋高宗辞行,说了一番话,他怎么说的?大意是说,咱们现在跟金国这关系,你说,到底是打还是和,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肯定的,这个讲和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到咱们将来强大了,再说呗。可有一样,我们两个现在去出使金国,你们先不要撕毁这个和约,但如果金国方面有什么异动,有什么不测,你们一定要主动出兵,不要因为我们两个使者在金国,你们就不敢出兵。这个话可不是谁都能讲出来的,那就是说的话,千万你们可别有什么动作,我们俩在那儿,你们这一动兵,先把我们俩人头就祭了。所以就是说韩肖胄他这个人讲法不一样,我们两个去了,如果金国有异动,我们主动出兵,不要考虑我们的安危。韩肖胄的母亲很不得了,临走的时候跟韩肖胄说,你们只管出使金国,不要考虑我的安危。宋高宗听了之后很感动,专门下旨意封韩老太太为荣国太夫人。这说明韩肖胄和他的母亲,包括他这个家庭,都是刚直不阿而且精忠报国之士。那你能说李清照写这个词赞美韩肖胄没有事实依据吗?不是,所以我们前面讲说,李清照这个女作家,她不平凡、不简单,也不容易,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讲的就是她这个思想的境界跟一般的女作家是不同的,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她要是个男性,早就不写词了,把那笔换成一把刀,就上前线了,这个是我们说,晚年李清照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 

 

  画外音:

 

 夕阳岁月中,孤单寂寞的李清照一方面沉浸在对丈夫赵明诚、对年轻美好生活的痛苦回忆之中,另一方面,又情牵魂系着故土的恢复和使者的别离。李清照有女人脆弱多情的一面,同时,又有男人刚毅顽强的一面,所有这些矛盾的心情,矛盾的情感,交织在她的内心世界,通过她晚年时期一首著名的词《永遇乐》抒发出来。那么,在这首词当中,李清照是怎样描写已经进入暮年的她当时的心境呢?

  

康震:

 

 我们说,人到了晚年,很喜欢回忆,很喜欢追念,但是李清照这个人的性格又决定了她不可能老在回忆和追念当中度过日常的生活。她还有对生活的希望,她会关心现实的生活,朝廷的时局,这都由于她有一颗刚强的心。所以我觉得她到晚年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呢?一方面她是孤独的,她没有亲人,没有子女,她不得不总是在回忆当中来度过每一天;另一方面她对生活又是充满着热情的,她总是希望能够冲出自己这个很小的生活的圈子,去什么呢,去更多的接触生活,去认识生活,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无时无刻地不交织在她的内心,也在她的创作当中表现出来,最典型的一首词,就是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

 

  这首词,跟我们开始讲的《武陵春》又有很大的不同。《武陵春》主要是说她的忧愁之重,而这首《永遇乐》主要是在写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尴尬。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说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这话就问得太妙了,她不当时就在临安,就在杭州嘛,怎么还要问“人在何处”呢?夕阳西下的时候,晚霞像黄金的颜色,正是这美好的景象,让她在恍惚之间,又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在东京汴梁的时光。看眼前: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春意真好啊,春天太美好了,远远地看去,柳树如烟,不光是景象好,节气也好,为什么呢?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今天天气太好了,明天肯定是个大晴天。但是,紧接着作者就甩出来了一句:

 

  “次第岂无风雨?”

 

  即便是再好的天气, 即便是再好的节气,即便是元宵佳节,我的心里难道没有风雨吗?有的,为什么?当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当我感受着节日的氛围,我就再一次禁不住地想起原来的时光,在东京汴梁的时光。偏偏的,朋友们又这么好,她的朋友真的不错,看她的心情不好,就“也拟泛轻舟”,出去划划船吧,你不是从小就爱划船吗。这时候看她一个人,孤苦零仃,很单薄,一个人怎么过这元宵节,我们出去转一转吧,朋友开着宝马车就来了:

 

  “宝马香车”

 

  不愿意出去:

 

  “谢他酒朋诗侣,”

 

  朋友来得越多,朋友越热情,朋友越是这么好心,她就越是不愿意跟他们出去。为什么?因为感情脆弱的人,一个内心孤独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在同情自己,快乐是要发自内心真实的,真诚的,快乐不能产生在同情的基础上,所以“谢他酒朋诗侣”,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哪儿也不去,我身体不好,我岁数大了,这就是她能够搬出来的理由。

 

  为什么不愿意跟她们出去,她说: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我现在这个样子,还能见人吗?为什么不能见人?“憔悴损”,她说过“人比黄花瘦”。成了黄脸婆了,又老又衰,我怎么出去。“风鬟雾鬓”,头发蓬乱,花白的头发不好看,不愿意出去,特别不愿意晚上出去,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啊,大家可能会说,不是朋友说要跟她团聚吗,朋友的团聚,哪里能够代替得了亲人的团聚呢?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最后两句最为沉痛,她说: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她真是太矛盾了。我前面一再说过,李清照是很悲伤,她是在回忆当中,不断地想念她和赵明诚的美好时光。但她又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她从来不打算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怎么办呢?朋友们在院子里,或者在别的屋子里,很热闹地饮酒,做着游戏,在说笑着,她不想出去,但是呢她又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热闹,她又希望能加入他们中间,只能怎样呢?把那个帘子挑起一角,不如在帘儿底下,我听他们的欢笑,我听他们的欢乐,只是用听,也许就足够了。你要让我加入,对不起,这是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就是听也要用很大的心思,因为任何一个欢笑,任何一个歌声都可能唤起晚年李清照内心的苦楚。

 

  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跟《武陵春》不一样,它里边有一种渴望欢乐,渴望加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的那样一种愿望,但是又没有办法走出沉重的心情。这首词之所以历来为文学史家所激赏,所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晚年的一个杰出的女性内心的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尴尬与感情的矛盾。这样一种内心世界的揭示,很少在其他的作家笔下有表现,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少有男性的作家有这样的感情体验,大家要注意,这是很独特的感情体验。

 

  所以我们说,少年时期的、青年时期的李清照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非常地清澈,非常地靓丽,非常的活泼。而晚年的李清照也不是一潭死水,我们感觉到她像是清澈的深潭,还是那样的沉静,但同时她的感情的内涵,是更加地丰富了,我们对她的解读,也是更加地深入了。

 

  大家可能会问,你讲李清照,总是集中地说她才华如何突出,说她如何关心国家大事,说她的家庭教育是如何地杰出,那我们就奇怪了,我们都知道在宋代社会也有不少的女作家,不光是李清照一个人,按道理说,他们所处的时代的背景,家庭的环境都差不多,那为什么只有李清照独树一帜,成为了我们大家印象当中最杰出的女作家呢?这有什么原因呢?我们说要获得这个答案,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讲的,谢谢大家! 


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李清照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